2016年8月30日至9月1日,国内历史悠久,亚洲地区规模盛大的国际性电子制造专业展会之一,第二十二届华南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会(NEPCON South China 2016)将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内容将涉及SMT表面贴装、电子材料、焊接点胶、测试测量、电子制造自动化、LED触摸屏、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消费电子、可穿戴智能设备,国内等多个电子制造领域。其中可穿戴医疗设备尤其吸引人眼球。大家公认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在于医学层面的广泛应用,但目前可穿戴设备依然具有三大痛点:体验层次浅、连接价值弱、应用范围小。
1、体验层次浅
从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功能来看,其大部分功能仍集中在运动测试、健身辅助等方面,部分设备已经具备了血压测试、血脂测试、血糖检测等功能,但多数可穿戴设备的医学应用价值不高,数据不够精确,监测程序不够科学,和疾病监测所需指标匹配不上,这些都决定了大部分的可穿戴设备还只是浅层次感官体验,深层次医学应用还需时日。
2、连接价值弱
可穿戴设备通常功能简单、技术含量不高,复制性强,其持续连接价值有限,数据的连续性、监测的连续性等均受到局限,这些断断续续、间断的数据连接让可穿戴设备医学用途锐减,其数据的真实性也会受到质疑。
3、应用范围小
目前可穿戴设备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运动、健身等领域,医生医院参与主导的比较少,医学研究上的应用、实际临床上的应用都比较少,应用范围更多是在民用、日常方面,医学层面的应用还待提升。
可穿戴设备医学化发展的“四大突破要点”
国内可穿戴设备处于快速成长期,产品比较多,但同质化比较严重,功能比较单一,要想成为真正的医学级可穿戴设备,需要进行“四大突破”,在患者使用和医学应用层面做出新亮点。
切入点:聚焦突破单病种、单人群、单地域,抢占主社群流量入口及检测入口,快速切入移动医疗生态
医学级可穿戴设备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往往有所针对的病种,有核心患者人群,这些人群都有自己的显著病理特征,有自己的诊病诉求,这些非常明显的呈现在各医患交流中、医患社群中,所以,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其应该更加关注针对某类疾病的症状检测、数据收集等,以此更便于医患交流,使医生工作更加高效,同时与国家鼓励的分级诊疗相结合,与区域诊疗服务中心、社区健康网点等展开有效合作。
战略点:推进云端建设,推进数据汇集、信息共享和云端对接
随着移动医疗平台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必将可以实现与云端互联,各数据可以实现互通共享,各患者可以实现“云端数据集成化”,医生远程即可开立药物、提出诊疗建议等,所以,医用级可穿戴设备厂商可以积极推进云端建设,强化云端集成对接和数据管控。
连接点:连接医生专家,提供专业医学支撑和技术服务,建设专业化医学服务团队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之所以沦为游戏工具、社交工具和玩乐工具,在于其缺乏有效的医学专业资源支持,没有优秀的专业医生介入,可穿戴设备是无法履行医学功能,更无法获得患者的深刻认同,这就需要可穿戴设备更加重视联合医学专家,强化其对可穿戴设备的医学支持、方案设计和技术支持,提升其医学应用价值。
亮化点:持续监测身体变化,提升诊断精确度,亮化远程诊断价值
纵观国内可穿戴设备,其往往重视外观工业设计,对于医学级应用关注不多,研发团队中的专业医学人员比较少,产品融入的医学理念,所能收集到的可用医学数据,都比较少,这也影响到了患者医学诊断的严谨性、科学性,造成了可穿戴设备的医学应用比较少,这是需要可穿戴设备重点强化的方面。可穿戴设备需要亮化患者的医学诊断价值,让数据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作用,让医生通过远程诊断即可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将远程诊断和可穿戴设备有机结合起来,其才会有更迅猛的发展。
我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向医学级发展就要具有相应的医学原理支持、医学服务支持和技术支撑,需要发挥相应的连接作用、诊断价值、数据价值、医学价值和服务价值,深入把握突破的四大要点,必能推动普通可穿戴设备向医用级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
顺应着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于8月29日在深圳盛大开幕的第二十二届华南国际电子生产设备暨微电子工业展会(NEPCON South China 2016)对可穿戴设备和电子医疗两大智能化领域进行了深入挖掘,主办方将开展穿戴式智能硬件研讨会、医疗电子论坛、触控显示技术发展研讨会等十多场论坛峰会。来自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及供应商代表、专业观众将就各自领域敏感话题、行业困局展开激烈讨论,共同探索行业持续发展之路。这必将引领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发展的潮流,抢占市场先机。
注:本站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不慎侵害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会尽快删除。 欢迎致电励展86-592-5510686 5893717,或邮件至online@leadshows.com。